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确保了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正性。然而,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诚信迎来了新的挑战。
日前,2024届毕业生陆续进入到毕业论文答辩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有多所高校发布通知,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AI)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人工智能撰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例如,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发布通知,明确该校将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对所有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抵制使用人工智能写论文的行为。福州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大庆师范学院教务处明确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AIGC检测结果与重复率检测均应在40%以下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否则不予答辩。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
赋能教育领域
作为一种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生成式AI通过研究历史数据的模式来生成新内容,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程序或机器学习模型只能进行分类、识别或预测任务,生成式AI具有创造性,可以生成以前从未存在过的内容。
近年来,生成式AI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其惊人的语言理解、推理与生成能力令人瞩目,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即将进行一场变革性的旅程,生成式AI的采用量呈现激增的趋势。预计到2027年,该领域的支出将飙升至2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从2022年到2027年将达到95.4%。
毫无疑问,生成式AI将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一方面,生成式AI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节奏、能力和风格来调整教育内容,同时提供即时的反馈与支持。这种高度的互动性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更能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该技术还能打破地理限制,使得不同需求的学习者都能轻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生成式AI也能通过辅助功能为他们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
不仅如此,生成式AI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通过自动化管理任务、简化课程规划,并在设计吸引人的学习活动方面提供协助,丰富教育体验,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关注教学和专业发展。
挑战随之而来
但与此同时,生成式AI技术的崛起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来看:
第一,削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成式AI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论文创作,这将导致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研究和理解课题,而是直接借助AI生成论文,从而削弱主动学习能力。
第二,信息质量和准确性无法保证。由于生成式AI是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来模仿人类写作,其生成的论文可能受到源数据质量的影响,如果源数据存在错误或偏见,那么生成的论文也会继承这些问题。
第三,违反学术诚信原则。国际中心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面对逆境,对于六个基本价值观的坚持:诚实、信任、公平、尊重、责任和勇气。因此,当一个人使用生成式AI工具生成论文或其他形式的书面文本,然后冒充原创作品时,就违反了学术诚信的核心原则。
由此可见,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坚守学术诚信原则,促进技术的良性应用,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制定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伦理规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AI工具,确保创新与诚信并行不悖,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生成式AI技术应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用来查漏补缺、提高效率,但绝不能用来造假作弊,使学术诚信受到侵蚀。
实际上,为了规范生成式AI的发展,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于2023年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要求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及其在有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应用,完善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监管方式,制定相应的分类分级监管规则或者指引。
相信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生成式AI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而非学术不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