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科技力量, 快速成长, 全球顶尖科学家论坛, 基础科学研究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界面新闻记者 | 程璐

界面新闻编辑 |

1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似乎犹如一个初领车辆的16岁少年,却驾驶着500马力的法拉利跑车。面对这强大的科技力量,我们要么迅速崛起,要么走向灭亡。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能够实现快速成长。11月6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盛大开幕。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名誉教授、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在演讲中运用的一个生动的比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他说:“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人类将会迅速成长。”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首次线下举办的论坛于今年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海外顶尖科学家,其中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40多位我国的两院院士和120多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共同构成了这次论坛的参与人数,超过了300人。

今年的顶科论坛再次扩展了科学家的社交圈子,并欢迎了一些新的成员。其中包括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的获得者藤田诚,以及对于生物工程有着深远影响的2011年埃尼可再生与非常规能源奖项得主古格里·斯蒂芬诺罗伯斯。此外,2011年埃尼新石油前沿奖得主马丁·朗德罗也是首次参加这次会议。

用科学消除危险悖论

在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核武器等问题愈发严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日益加剧,这些挑战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全球顶级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强调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人类共同合作的科学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他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应对这些科技带来的挑战,确保人类未来的繁荣与和谐。

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是,人类在mRNA领域的研究已累积了30多年的成果,然而,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却能在短短一年内成功研发出来。这使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获奖者,正是因为这一突破性成果而当选。

科学家们无论性别、无论年龄,都致力于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投身于对美的追求。他们不断拓展知识边界,寻求治愈疾病的方法,以缓解人类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世界上却存在一些狂热者,他们在散布痛苦、丑陋和困难,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段话出自近一个世纪前,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始人 Abraham Flexner 在二战前夕所出版的一本书,《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尽管这本书的名称富有煽动性,但其内容却与当今世界紧密相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感叹,科学研究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能为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提供答案,但自相矛盾的点在于,科学这些显而易见的成功,正让其受到社交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泛滥的攻击。

人们一方面享受了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全球定位系统、磁共振成像等改变生活的科技成果,但有些人又开始怀疑科学、攻击科学。

阿罗什呼吁,科学研究只能在有利于寻求真理的环境中成长和繁荣,只有通过教育,通过科学的全球性合作,来解决普通大众对科学知之甚少的问题。正如《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所阐述的,纯粹出于好奇心的基础研究、哪些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对应用研究十分重要甚至必不可少。

用合作消除“奥本海默”式悲剧

人类因面临紧迫的各类问题,导致很多决策者忘记了基础科学的根本价值。马丁·赫尔曼认为,对于核武器、气候变暖这些看似因科学产生的挑战,实则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科学赋予了我们神圣力量,而人类目前所表现出的更像是不负责任的青少年行为。

赫尔曼提出,解决方法也很简单,虽然人类心智成长是极其困难的任务,但科学家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家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国家种族的差异,为人类提供共同的参考框架。科技为改善生活带来巨大希望,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但为了‘科学向善’的目的,我们需要更加广泛应用科学精神,热诚追求真理,把更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赫尔曼说。

今年上映的《奥本海默》影片也出现在科学家们的话题里,科学家常常面临着双重使命,他们既要推动知识发展,又要应对科学发现带来的道德影响,正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经历。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杜宁凯强调,“我们今天也面临当时类似的困境,科学的进步和可能带来的破坏交织在一起。”

但无论是疫情、流行病、还是气候变化,都需要科学家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也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国际空间站、新冠疫苗等都是国际合作的典范,也是全球合作如何推动人类共同理解的典范。只有共同应对,才能告别奥本海默式的悲剧。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卡夫利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梅·布来特·莫索尔用一句话总结了当前科学家的角色:“我们要做这个世界的光明使者,尽管世界仍在熊熊燃烧。”

科企协作,共同繁荣

在这样一个科学家与各界人士思想碰撞的场合,顶科论坛也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科创企业家和科学家一起,围绕 “科学引领变革,企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之路” 主题,结合科研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推动源头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基础研究等方面,贡献了一场圆桌论坛的思考和力量。

“我每天都在玩ChatGPT,它像是一种神奇的酒,让你变得更聪明、具有创造力,作为一个帮手,它有时候也会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但不妨碍他对科学家带来的新变化。”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作为计算化学的奠基人,同样也在使用科技企业的最新成果,他认为,“不管是工业家或企业家,还是经济学家、数学家,把他们放在一起,就好像是玩具总动员,大家在一起才能有思维的碰撞。”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冠名教授詹姆斯·罗斯曼则看到了科学家和企业家关注重点的不同。他看到,不少大型企业的研发预算分配都需要与利润挂钩,企业最终会考虑盈利与估值,要想有对行业做出颠覆性的创新,公司比较难做到,但学术圈可以。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需要强大的风险投资的环境,要有非常基础的学术环境,以及政府的相关支持,来支持他们做自己的研究。换句话来说,企业在促进科技繁荣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来自企业届代表,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则强调,公司的利润固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预算中,巴斯夫也拿出了20%的资本约5亿资金投入到长期研究。

“我认为学术圈对基础研究很重要,但从行业角度,我相信协作即学术+行业才是最好的结果。”楼剑锋总结道。只有科学家做好了基础研究,才能有企业的创新之源,进而为人类提供更有用的产品转化。

举报/反馈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