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圈,流传着一句口诀。“学校办得好,必须看三要,第一要好生源,第二要好老师,第三要反复练。”
日前,在2023年“外滩教育论坛”黄浦专场活动上,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倘若每个学校仅仅着眼于这些内容,其结果就是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夺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老师们疲于批改作业,好老师们也不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专家们看来,课程观的落后正在牵制创新教育的发展。那么,中小学校该如何在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围绕该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思考,这句话放在ChatGPT时代来看尤其让人深思。”在唐江澎看来,所谓创新教育,首先就是要关注思考,教学生思考。
除了思考,动手能力同样重要。他提出,我们不仅需要“脖子上的教育”,还需要“手的教育”,让更多卓越的创造性人才涌现。他说:“古典主义教育常常只强调‘脖子以上的教育’,但是如果你的教育忘记了对象还有身体的存在,这种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唐江澎认为,学习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的实际情形是综合的,关键在于“应用”。就拿今年上海中考数学中加油卡的题目为例,唐江澎认为,这样的“应用”之所以难倒了一些孩子,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缺少了对生活场景的这种联系。唐江澎说:“我们应该让知识活在使用当中,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个原则。”
唐江澎关注到,当下的高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文类课程,它教会人们语言、承继历史和接受艺术的涵养。这样的课程在高中的必修课程中大约占39%。第二类是科学类课程,它教会人们计算、演算、实验、操作。在高中的88个学分中,它大约占到25%。第三类是技术与工程类课程,是用知识来制造物质产品的课程,也就是工科。这类课程在高中的课程体系中仅占7%。
唐江澎分析,全校学生中大约有43%的人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了工科专业。但这些学生往往在入学接触工科实训时突然感慨:“我是不是选错了大学,怎么上成职业技校了?”唐江澎谈到,不少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认为,大一新生在进入工科院校的时候,不少是零基础,连基本的工程认知都没有。因此,他呼吁:“以工程教育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可以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优先选项?”
(吴金娇)
举报/反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