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激进的技术进步, 超级人工智能, 生产力工具, 产业重塑
ChatGPT,人类使命的终结者?
ChatGPT究竟会对人类带来什么改变?对此,有人激进,有人保守。
周鸿祎,一位激进的代表,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一场具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之中,这是“超级人工智能”的起点。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它将彻底改变各个产业,使数字永生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ChatGPT正作为最聪明的“人”,以指数级速度不断进化。其四个不可解释的现象包括:涌现现象、幻觉、语言能力转移以及逻辑增强。
保守的代表吴军认为,ChatGPT不过是一个被神化的语言模型,一名把菜做得更精致的厨师而已,它无法替代人;它的答案都基于对现有事实的归纳总结,本质上还是复读机;人工智能的边界是数学的边界,而数学是有边界的,因此ChatGPT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也有不少人极度悲观。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说:“人类是碳基生命,人工智能是硅基生命,碳基生命是硅基生命的启动程序。也就是说,硅基生命一旦出现,碳基生命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硅基生命的目标是太阳系之外的茫茫宇宙,碳基生命又如何能理解硅基生命的理解方式呢?
人类的优势不在于理性,在于直觉
不过话说回来,碳基生命到今天为止,也没完全搞清楚什么是智能,什么是意识,虽然人类对自我的探究一刻都没有停歇。
有一本书《思考,快与慢》特别有名,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慢思考,主要靠理性,由左脑负责;一种是快思考,主要靠直觉,由右脑负责。
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指出:21世纪是右脑的时代。他提炼出了右脑的“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以及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
1.设计感。设计思维的底层是审美能力。我们今天购物并不单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常常是因为其精巧设计,让情绪价值得到满足。
2.娱乐感。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幽默感的人,会玩的人,能给同伴带来快乐,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有趣。
3.意义感。佛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与人生本质是虚空的,人类赋予其意义,“色”就是意义。我们要让一生变得有意义,并把这种意义感带给他人。
4.故事力。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讲故事成为沟通与领导的最佳方式。
5.交响力。指挥家将不同的要素整合在一起演奏出伟大的作品。本质上,交响力是一种整合资源与系统思维的能力。
6.共情力。同理心、移情能力或者换位思考能力,也是情商的直接体现。
小孩子天生好奇心很强,想象力、创造力源源不断,直觉尤其突出,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训练之下,右脑受到抑制,左脑不断加强。当ChatGPT出现后,人类发现,自身的优势不在于理性,而在于直觉。测试了GPT-4以后,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罗博深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ChatGPT才是刷题的王者,中国式刷题在未来将毫无优势可言;在刷题模式下,孩子越来越像一个机器人,而不像一个有智力的人;ChatGPT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改变将发生在教育领域。”
关于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弊端,万维钢老师认为起码有三个:
第一,回报来源于管理者的认可。是不是好学生,由学校和老师说了算,由考试成绩和听话程度说了算。
第二,高度重视错误。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讲究“刻意练习”和“补短板”,学生必须对自己的错误非常敏感,有错必改,知错必学。
第三,对教学范围以外的东西,对新事物不关心。老师甚至督促学生不要分心、少看课外书,能集中注意力是个重大优点。
然而这些弊端在人类创新者身上都很少有,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第一,他们的回报来自社会、消费者甚至自己,而非上级;第二,他们并不太在乎自己做错过什么,不太重视短板,他们要的是长板,比如马斯克;第三,乐于追逐新事物。
我们越来越发现,那些顶尖级的人才往往都是文理兼备,快思考与慢思考贯通。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尼采有一段精彩论述:“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其实是预先塞进去的,塞进去叫艺术和宗教,重新把它领出来,叫科学。”
教育需要投喂给孩子九种“食材”
有人将巴赫的三百多首曲子投喂给人工智能,让它创作出一首曲子。结果许多专业人士听了都说这是典型的巴赫风格。
今天,我们却陷入了矛盾:一方面要给学生投喂大量知识点、数据、习题,以便他考出高分(机器这方面要强得多);另一方面,社会不是以学科划分,而是以挑战划分的,孩子们未来最终要解决真实问题。我们该给孩子投喂什么“食材”呢?
1.运动锻炼—强健体魄。未来人类寿命将显著提升,身体好一点,活得长一些,也许能等到全民基本收入的那一天,或许还能迎来永生。
2.读万卷书—博雅知识。各个领域都知道一些,就能发生知识迁移,融会贯通,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3.行万里路—认识世界。
张爱玲说: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4.人文艺术—直觉洞察。在AI时代,人类的直觉与洞察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钱学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曾提出疑问:为何我国的教育体系无法培育出顶尖的创新人才?答案在于,这些拔尖的 innovators 不仅具备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拥有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在追求高峰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依靠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来攻克难题,实现更高的突破。因此,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既需要强化理性思维的训练,也离不开直觉与洞察力的培养。
5.格局视野—审辩思维。要提升学生的格局视野,学会多元视角看问题,以区分事实、观点与立场。
6.挫折磨难—自我认知。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7.爱与陪伴—健全人格。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是爱、陪伴、善良、平和与感恩。
8.尝试选择—兴趣特长。
孩子们应该被赋予充分的空间去探索和做出选择,以此发掘并培养他们的个人特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找到一份既能满足兴趣又能发挥他们天赋的职业,从而让人生变得更加多彩。
9.榜样示范—使命觉醒。我们常常因为同伴鼓励、贵人相助,才有一天使命觉醒,明确这一生的方向。人工智能有三个基本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三个基本要素:经历与体验、思维与认知、体力与毅力。投喂给机器的是数据,投喂给人的是经历与体验;计算机要做算法的改进,人要做思维与认知的升级;计算机的工作靠算力支撑,人类的工作靠体力与毅力支持。提升这三个要素,我以为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主题是生活,
生活的主题是涌现
ChatGPT如此厉害,连它的制造公司OpenAI和创始人奥特曼本人都很意外,因为ChatGPT出现了“涌现”。万维钢老师这样解释“涌现”:
“当一个复杂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超越系统元素简单叠加的、自组织的现象。比如单个蚂蚁很笨,可是蚁群非常聪明;每个消费者都是自由的,可是整个市场好像是有序的;每个神经元都是简单的,可是大脑产生了意识……”
“涌现”本身就源自于生活。生活如此复杂,依靠理性主义,人类取得了文明的极大进步,然而,AI似乎也能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用的是一种人类不能理解的方式。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封底有一段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生活有多宽广,教育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生活如何变化,教育就如何变化;生活是怎样,教育便是怎样。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水土丰美,百花盛开,不断有新事物涌现。以平和高中部为例,虽然是高中,氛围却像大学,除了80多个学生社团之外,近些年更是涌现出一批品牌项目。
这些品牌基本都由学生团队自发组织、筹划、实施。我的角色是——遇到困难时成为求助对象,在活动当天去做观众,与工作人员合影,偶尔颁个奖。
教育的主题是生活,生活的主题是涌现。平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涌现就是“不同”。真实的创新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涌现,而非自上而下的布置。成绩只是副产品,学生涌现出来的全面发展能力,创造不同的热情才令人欣慰。
2021年的一次开学演讲中,我引用了人生与世界的两个隐喻:镜与灯。镜显示真相,灯指示方向。
物是镜,心是灯。这是哲学家的观点,你以为看到了真相,实际上是自己心灵的投射,人生本质是镜与灯的互动。
孩子是镜,家长是灯。孩子是一面镜子,暴露的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要向内看,做一盏灯,指引孩子前行。
现实是镜,理想是灯。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而不可扭曲如蛆虫。现实再多艰难,理想之灯不灭。
或许这两个隐喻也可以用在人工智能上——AI是镜,人类是灯。喂养AI的数据,都是人类制造的。技术可以改变,但是那些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的原理和极限无法改变。
作者 | 万玮,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来源 | 平和教育集团微信公众号,有删减
责编 | 陶小玮
执行主编 | 屈腾龙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