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ChatGPT, 人工智能应用, 情感价值, 技术发展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经历了2023年上半年的模型和算力狂飙,人们终于从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变革中回过神来。

进入2023下半年,已经没什么人关注语料的多少、模型的大小;生成式AI领域的焦点,从硅谷到中关村,全部都正在转向挖掘能够颠覆产业的应用创新中。

我们仿佛又一次身处内燃机被发明之后的那几年,摆在所有雄心勃勃创业者面前的新目标是,谁能造出AI时代的福特汽车?

风投公司a16z(Andreessen Horowitz)9月15日发布了一份报告,该公司根据截至2023年6月LikeWeb统计的网页端和移动端App的流量数据,对目前市面上的生成式AI产品进行了排名,并在报告中展示了前50名。

在这份报告中,ChatGPT无疑成为了领军人物,其地位无可撼动。自去年11月问世以来,该人工智能助手便创下了应用程序下载量最快破亿的辉煌纪录。然而,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尽管OpenAI的网站访问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每月仍然有超过14亿次的访问,这使得该网站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

在我国,随着向公众的逐步开放,类似文心一言、通义千问以及ChatGPT这样的平行替代品逐渐崭露头角。这些产品的使用模式与ChatGPT如出一辙,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这份榜单受限于流量统计机构等原因,尽管出现了一些中国AI公司比如ZMO.AI,但主要也还是面向出海市场而非本土市场的应用。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分析全球AI应用的未来可能性

总体来看,这份榜单中的公司可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做AI时代的to B的技术基础设施,其中以stable Diffusion为代表;

一类则是工具型应用,比如排名第五的、由美国在线教辅网站推出的面向学生群体的应用QuillBot;

最后一类,也是最广泛的一类,就是以排名第二的character.AI为代表的满足陪伴和情绪价值的社交型应用。

起码按照风投机构的眼光来看,这是在生成式AI时代到来之后第一批跑出来的选手。下一个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很可能会在这份榜单中诞生。但谁会成为新的Facebook,谁又会成为新的Google和Microsoft,目前看依然还是未知之数。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新事物诞生带来的遍及各个阶层的盲目狂热开始有所降温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淘金之旅。

情绪价值:终极需求

自2023年初,生成式AI的崛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烈讨论,而这部十年前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她》,似乎在这个时刻被重新推到了聚光灯下。

在电影中,斯嘉丽·约翰逊实际上并未亲自出演,她的所有表现都通过声音来传达——她所饰演的是一个与男主角进行心灵交流的温柔知性的人工智能助手。

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在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生育率都在不断下降、不婚主义成为流行选择的当下,满足陪伴、缓解孤独焦虑一定会是最有商业价值的应用。

回顾互联网应用创新史,无论是Facebook还是Tik-Tok,人们大可以用社交、游戏来对这些应用进行分类。但在基本生存需求已经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这些分类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同一个:无论是社交、短视频乃至是游戏、电商,其终极目标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各样情绪价值罢了。

按照a16z的统计,基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简称LLM)的聊天机器人占榜单总流量的68%。也就是说,成为人工智能伴侣,是绝大多数应用试图尝试的方向。

这一领域竞争尽管激烈,但海面也足够辽阔。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被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如果按照马斯洛来拆解,当代年轻人所需求的包括解压、治愈、陪伴等等情绪需求,都属于金字塔尖的需求类型。可以预期的是,在这些领域未来都有可能诞生具有圈层影响力的应用;至于如何“破圈”、实现从1到100的跃迁,则是下一步的问题。

这种趋势在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早期可能表现的并不算明显。在数字移民占比较高的情况下,对于技术的需求更多还是工具侧的满足能不能告诉我明天的天气、能否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我要的知识、能不能通过联络工具找到我想要沟通的人,这些都是D类需求的体现。

当然,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了许多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应用程序。从早期的BBS论坛到现在的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它们都可以被归类为以满足情绪为目标的产品。

尽管前两个时代中,这些应用确实曾经广受欢迎,然而与硬件本身以及工具性质的搜索、浏览器和社交应用相比,它们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就显得相对较弱了。

在AI时代,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我国知名的社交网站豆瓣上,《她》这部电影在2014年引发了一阵热议。其中一条热评最早于当年发布,内容是观众观影后立即拿出手机,打开了Siri语音助手,向它询问:“你喜欢我吗?”令人意外的是,Siri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回答“喜欢”,而是回应道:“我怎么知道。”这个回答充满了科幻色彩,也让人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心。

在电影上线十周年庆时,若你向Siri提问此问题,她所提供的回答将更具人性化。然而,倘若将此问题提交至天猫精灵与小度们,则很可能获得一份充满热情的回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逐渐迈向一个更加重视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方向。如今,我们在导航中都能选择拥有明星声线的陪伴,这样的趋势预示着在未来十年内,每个人都可能会拥有一个“她”作为自己的伴侣,这已经成为一种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工具价值:有机会,但不多

当然,情绪价值有巨大可能性空间,并不是说工具属性就无用武之地了。相反,实用性依然还是会是商业价值皇冠上的那颗最大的明珠——从ChatGPT难以挑战的“流量之王”位置就可见一斑。

但对于创业者和其他大公司们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谁能挑战ChatGPT呢?

一些国内大模型公司在发布时会把自己的模型和ChatGPT背后的模型进行比较。但在商业价值上来看,这种比较的意义并不大,第一名之后,大多数时候的商业价值是边际递减的。即便是技术参数上,国内能够在三五个月后追平ChatGPT,但这除了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真正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技术之外,市场占有率才是更大的挑战。

以人工智能应用冲击第一波的搜索引擎历史来看,在Google和百度之外,第二名还是第十名,没有太过于本质的区别。

从a16z前50榜单来看,在内容生成工具(例如Midjourney和ElevenLabs)层面,图像生成是最主要的用例,占流量的41%,其次是产消者写作工具(占26%)和视频生成(占8%)。

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产品品类的碎片化。按照报告,专为特定用例或工作流程而构建的产品正在与更通用的工具一起发展,并显示出它们也可以成为成功公司的迹象。

这个趋势意味着,在to C的通用领域,起码在全球市场上来看,除了位列第三、由谷歌孵化的Bard尚且有实力与ChatGPT一搏之外,其他的创业者们都十分知情识趣地选择了更细分的赛道。

行业Know-how不仅仅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变得重要,很显然在AI应用浪潮下,这也会是同样重要的领域

以相对知名度较高的Midjourney为例。这款应用并没有登上这份榜单,这应该与Midjourney是属于集成在Discord社区的一款应用有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图像生成领域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但即便是Midjourney,在2C赛道上成为instagram,或者说在2B赛道上成为SAP,这可能也已经是单业务线的想象力极限了。

上面提及的ZMO.AI也是类似的。这家公司在中国AI创业领域近期也算是声名鹊起,但从其业务范围来看,主要还是为电商卖家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体验服装材质设计。

因此,工具价值的空间虽然有,但其更多的是扮演被生态集成的小而美角色,生长出巨头级公司的可能性并不算高。

留给中国公司的机会:移动端蓝海

那么对于正在竞速生成式AI的中国公司们来说,如何理解这份全球AI应用流量前50榜单?

参考坐标系一,自然是哪些流量最高、哪一类应用最多、哪些应用方向有机会。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并不是中国公司擅长的领域。相反,另一个坐标系的价值可能更为重要——商业模式和流量入口。

报告数据显示,这些生成式AI产品的底部四分之一的流量中只有2%来自付费来源。而根据a16z对150种产品的基准测试,非AI消费者订阅公司的付费流量为70%。

此外,消费类的AI产品仍以网页浏览器为主而不是App。榜单上只有15家公司拥有实时移动端App,而且与网页端相比,每月总流量中只有不到10%来自App。

报告分析,一方面,浏览器是接触最广泛消费者群体的自然起点,另一方面,许多人工智能公司的团队规模不大,无法将注意力和资源同时分散在Web、iOS 和Android上。

这两个坐标非常重要,而且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国公司能够实现超车的机会所在。和国外习惯付费模式不一样,中国的绝大多数主流APP都是免费的;中国的4G普及率位居全球前列,我们的移动端用户是全球最多的。

QuestMobile2023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三年蓄力,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大关。从人群结构上看,标志性的关口也在持续出现:51岁以上用户占比已达26.4%,突破1/4关口;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达60.6%,突破六成关口。

也就是说,基于生成式AI的通用型应用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只有移动端一条道路可以走。

大公司的反应也能够印证这一趋势。从文心一言到通义千问,最近都选择了以APP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至于在垂直细分的to B产业互联网领域,移动端的应用和研发也应该是大势所趋。这同样还是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关系——当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接口已经变成智能手机或平板而不是PC,APP应用优先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这种超高的移动互联普及率,恰恰也是属于中国公司的最大机会和优势所在。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AI技术公司将会有比其他公司更丰富、更大量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数据作为支撑,AI也能够有足够的数据“喂养”,从而反过来更好地反哺应用。

一直以来,有标注的大量数据是 AI 落地的重中之重。如何快速高效率的获取训练数据成了 AI 实战中面临的巨大困难。

以无人售货机的场景为例,在国外可能依然是以现金和信用卡支付为主,但中国的无人售货机基本都已经实现扫码支付,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视觉识别算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开门即取,关门即走”,就需要通过对比开门前后的商品变化判断出用户购买了哪些商品,自动完成结算。这些场景固然考验售货机的识别能力,但后期也会成为消费者行为偏好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能够更好地帮助AI进行数据分析决策。

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仅仅是诸多场景中的一个。未来在大量的场景数据积累之下,可以预期,中国的移动端生成式AI应用的各个细分领域,一定会跑出现象级APP。相信届时全球机构的全口径统计榜单里,一定难以回避地会有更多中国公司的身影。

接下来唯一的悬念无非是,在互联网科技大厂和创业公司之中,谁会是率先跑出来的那一个。

来源: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举报/反馈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