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机器问答, 中国本土语境, 中华特色文化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曰:“科学无国界。”任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当其不具有敏感性而又能反哺于经济实业的时候,就会以一种出乎意料的速度在地球上的文明之间扩散了。这个结论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在近几个月以网红姿态霸占互联网各大头条的科技新贵ChatGPT和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类人工智能软件,而后者之中,最引发国人关注的就是由百度研发的“文心一言”语言模型。
中外科技巨头齐发力,就难免产生技术和应用上的比较。ChatGPT第一个在“聚光灯下”吃螃蟹,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完不成的代码作业不但能够通过和机器模型对话来造出完美答卷,甚至还可以以询问的方式向其索要流畅的解答思路,种种现象都表明——生产力在提高,变革在加快。在ChatGPT上进行操作,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和想象力。
科技的发展总会像浪潮一般涌向四周,中国的科技巨头百度公司也宣布会在2023年3月27日上线全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云服务。文心一言能够与人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高效便捷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和灵感。其作为一款知识增强的大语言模型,基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文心知识增强大模型,持续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知识中融合学习具备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的技术特色,并且声称自己“更懂中国人
”,在机器问答中套入了中国本土语境和中华特色的文化环境。
但是相比ChatGPT的惊艳,文心一言却遭到了不小的质疑。前段时间,百度文心一言生成的绘画作品在网上遭到群嘲,原因是网友输入“唐伯虎点秋香”,文心一言竟画了一只老虎点香的照片;输入“夫妻肺片”,画了一对露出肺部结构的夫妻……还有一些逻辑和思维上的缺陷,面对单一且能在百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文心一言能够进行组织而后清晰陈述;而让它评价一部电影或者写个小故事,答案则基本不能令人满意。这些尴尬的状况让人不禁有些失望和唏嘘,感觉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中国又有了隐隐落后的趋势。
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对科技的执着伴随着强国梦的飞升而越来越强烈。在崭新的科技赛道上,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也确实在某些领域改变了落后的局面,实现超越和领跑。但仔细去关注这些数据不难发现,这些骄傲的成就大多取得于应用科技层面,如超级计算机、大飞机、航天技术等;而在理论科学层面,我国还是落后于西方不少。
自古以来,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就有“重物”的观念,也就是“经世致用”。“用”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任何语境下的知识和行为如果无用,就往往难以自圆其说,难以得到世人的关注和认可。“用”是站在“理”的肩膀上去撬动世界,崇尚“用”的人不一定擅长“理”,且不一定需要“理”,它只需要执着于“用”本身的发展和效益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农夫取水,不一定要知道取水的动力原理,他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井绳就可以喝到清凉的泉水。如果去探查对于“理”的忽视,可以追溯到被农业文明塑造的中华文化心态:一种圈墙结构始终禁锢着中国人的心灵,圈一画,墙一立,你就可以好好地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好处当然是你可以稳定而规律地生产、收获、扎根;坏处就是在认知深处,我们似乎缺乏了一种质问的科学精神,也就是“理”的思想生存土壤。
“理”的土壤的缺失,乍一看对于安稳的农耕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当外部文明带着“理”的利剑向安稳生活发起挑战的时候,再佛系的民族也不能坐视不管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主观视角的思想进化一定伴随着某种碰撞、冲突和竞争的原因。动荡的时刻,人们会忧虑,而忧虑引发应激性思考。在如今科技竞争的赛道上,我们不再是坚船利炮硬碰硬的刚性对抗,但科技的竞争却更容易引发人们长远而持续的思索和关注,因为它是文明的,高级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一种长远性战略竞争,它不同于某些大型战争或者娱乐性竞赛,前者可能只是某次陷阱式的爆发,而后者则不能同重。因此一段意义重大革命式的科技爆发期,往往是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科技基因的显现——虽然“用”是站在“理”的肩膀上的,但“理”本身也有巨人和矮子之分,能够间接地决定“用”的高度;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种高度就集中体现在了精密化程度和智能化深度上。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学习的过程,里面涉及到的算法在高层领域可能是共通的、公开的,但是在尖层领域,也就是创造性的领域、更加精确而自然的领域,却运用了大量的原始理论性逻辑;创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款科技产品比较之下的相对劣势固然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性的证据来武断地得出一些宏伟的发展结论,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实在的现象去解构当今社会中长久存在的一些可能称得上弱点的东西。
在青春阶段的大学生则更应该关注到学与用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可以是某项技术和本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某种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去进行终身学习。现实的引力固然很大,致用的诱惑也非常强烈,但是去爱“理”,爱一些“无用之用”,却是学术最为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学术思维最性感的部分。在大环境下,因为长期流动发展和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国人思维里很少去信仰向内的“本质”,更多地去强调宏大的、社会性的、高层的、环境性的影响;幸运的是,年轻一代也愿意在迷茫中开始回归地去思考,不断培养自己孕育出元知识的能力。
搭着科技的快车,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选择和视野,也注定去拥有更多可能性和未来。希望年轻一代能培育出内外并扩的科学思维,描绘出自由而纯粹的科技蓝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何源源
编辑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高子轩
运营 | 珞新传媒 新媒体部 王玥瑒
审核 | 李烽 珞新传媒 胡晓晓 贾新阳
机器问答, 中国本土语境, 中华特色文化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