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车展上,商汤绝影的智能展示舱将数字人与大模型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新一代科技革命呼啸而至,ChatGPT 等技术与正在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汽车相遇了。在第 20 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ChatGPT 成了热词:4 月上旬才相继问世的一些类 ChatGPT 产品,几天后就纷纷 ” 上车 “,探索汽车这一工作、居住之外的 ” 第三空间 ” 里的奇妙化学反应。

” 新能源汽车将是大模型最大的交互应用场景。” 斑马智行 CEO 张春晖对 ChatGPT 与汽车的结合作出了大胆判断。他说的是智能汽车的新飞跃:从钻研汽车 ” 心脏 ” 到探索汽车 ” 大脑 “,从专注汽车本身到汽车的 ” 万物互联 “,ChatGPT 奇点的到来为这一切打开了想象空间。

现场直击:打开 ” 第三空间 ” 百宝箱

上海车展与 ChatGPT 的交集,主要来自于造车新势力。相对于传统造车企业,这些新势力的 ” 新四化 ” 渗透率更高,背后往往有科技企业的技术加持。

在 5.1 号馆,商汤绝影的展位在角落里,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关注的焦点—— 4 月 10 日商汤刚刚发布的 ” 日日新 ” 大模型体系,已成功嵌入座舱。考虑到车展的策划执行还要提前一个月,可以推断,” 日日新 ” 在研发过程中已同步考虑到车载应用落地。

走入绝影未来展示舱内体验,最大的感受是数字人与大模型的结合。记者首先提出,请为我规划一个 ” 五一 ” 小长假上海 5 天游的行程。在停顿了约 30 秒之后,屏幕上给出了一份近 300 字的超长攻略。记者再提要求:请总结一下。大模型随后给出了 50 字左右的简短行程。随后记者再度 ” 挑刺 “:我不想去上海野生动物园。几秒之后,多个可替代景点的方案呈现在屏幕上。从体验看,基于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让车舱内的多轮对话变成现实,仿佛打开了 ” 第三空间 ” 的百宝箱,并且可以执行。据悉,商汤绝影已与 30 家车企合作,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累计前装定点数量超 3100 万台。

来到百度 Apollo 展台,一辆搭载文心大模型的现代帕里斯帝体验车已就位。” 打开车窗、开启空调 “,记者下达指令后,车内 ” 可见即可说 “。乘客人多怎么办?记者体验发现,车辆具备 8 路连续对话功能,即使是多位乘客一起和车辆交流,也不会 ” 串台 “。从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演示视频来看,汽车还能帮你拍照并发朋友圈、自检电池性能、解答相关问题等。

此外,百度和华为还在提前布局 ” 无图商用 ” 的升维打法。华为在车展期间发布了问界 M5 系列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到今年二季度,最新的智驾系统 ADS 2.0 将在 15 城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落地。百度则推出了 ” 轻 HD 地图 “,通过加强算法来减少车辆对于道路要素的依赖,同时可实现快速更新。

让汽车 ” 长脑子 “,重塑操作系统

“ChatGPT 正在搅动汽车这个过去有点封闭的产业。” 说这句话的,是奇瑞雄狮科技总经理邬学斌。他认为,汽车智能化才刚开始,智能化的底层逻辑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则是数据、算力和算法,他用 ” 为汽车装上脑子 ” 来形容 ChatGPT 将带来的深远变化,” 今天的汽车,有心脏、四肢、骨骼,就是没有脑子,所以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

” 用脑袋改变汽车 ” 的提法,在上海车展上被很多专家所认可。本次车展开幕当天,智己汽车发布了 AI4M 战略,公司联席 CEO 刘涛也作了类似比喻,”AI+ 软硬件 ” 架构,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像人一样的大脑、眼睛、四肢,但它也需要 ” 更像人 ” 的思维逻辑去控制,让智能汽车真正像人一样去思考。

这个 ” 大脑 “,用科技行业的专业术语来说,更确切地指向了底层操作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认为,以 ” 文心一言 ” 为代表的平台化通用式强人工智能,会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极大冲击,” 当通用大语言模型走向多模态模型,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它不是一个对话机器人,而是我们在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操作系统 “。

阿里云在 4 月 11 日发布 ” 通义千问 ” 大模型后,也快步闯荡上海车展。张春晖认为,在智能汽车上,AliOS 接入 ” 通义千问 ” 大模型后,” 在基础系统层,大模型自动生成代码可以极大提升编程效率;在平台框架层,基于大模型的 SOA 可以让车企和操作系统企业更快捷地联合共建;在用户交互层,则是用户自定义,大模型负责生成。” 总之,将推动汽车操作系统全新的共建理念与发展战略,在技术引领下催生 ” 杀手级 ” 应用出现。

据悉,智己汽车已成为首个采用 ” 通义千问 ” 大模型算法赋能整车的品牌,并与多家国内顶尖大模型算法机构探讨深层次合作,将利用 ChatGPT 在更多智能场景应用上实现突破。

从汽车本身到 ” 车联万物 “

就在几天前,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 · 奥特曼表示,巨型 AI 模型发展模式已结束,GPT-4 可能是 OpenAI” 使模型更大并为其提供更多数据 ” 战略中的最后一个重大进展,新的进步不会来自于让模型变得更大。在不少专家的解读中,ChatGPT 已转向拼应用的阶段。

而汽车一直是 AI 落地的重要场景。据 IHS Markit 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的新车渗透率约为 48.8%,到 2025 年预计可超过 75%。张春晖认为,新汽车具有交互主体多、交互方式多、交互黏性强、计算零件多、数据规模大、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特征,这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一定是大模型最大的交互应用场景之一。

但要实现这种跨越也并非易事。有人就提出质疑:ChatGPT 牵涉的算力太 ” 烧脑 “,汽车会不会变成一个移动大机房?以智能汽车计算零件数为例,一部手机的传感器只有 13 个,但当下一辆智能汽车却具有 340 个传感器和 66 项控制权,是手机的 26 倍多。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陈明就此认为,随着汽车数据种类不断增多,体量愈发庞大,迭代速度持续加快,实现数据变现的挑战也会越发复杂,且成本高昂。

当然,所有的挑战与难题一旦被突破,就能成为 ” 弯道超车 ” 的撒手锏。陈明认为,当下数据的交互和使用,还处于线上线下打通的起点,即将消费者、4S 店、主机厂、系统提供商等做整合,以更好数字化转型,而放眼未来,ChatGPT 大潮将推动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往前疾驰,企业要有效整合价值链上各环节的数据,优化效率,提供服务,这将带来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从 ” 车联万物 ” 角度看,汽车的 ” 大脑 ” 必将成为枢纽般的存在,而本届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多轮语言交互、无图商用等应用都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ChatGPT” 上车 “,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徐晶卉 周渊

编辑:施薇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原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